【ldquo(其可怪也欤!及rdquo及之及ldquo及其及rdquo及辨意)】在古汉语中,“其”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常用于句中表示推测、疑问、反问或强调等语气。而“其可怪也欤!”这句话出自韩愈《师说》一文,原文为:“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在这段文字中,“其可怪也欤!”是韩愈对当时社会“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学习的讽刺与批判。其中“其”字在此处的用法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其”在古文中常作代词使用,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但在“其可怪也欤!”中,它并非单纯地指代某人或某事,而是起着语气助词的作用,表达一种强烈的感叹或反问。这种用法常见于古文中的感叹句或反问句中,起到加强语气、引起注意的作用。
其次,“其”在“其可怪也欤!”中还可能带有“难道”的意味,即“难道这是奇怪的吗?”这种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难道……吗”,用来表达作者对某种现象的惊讶或不满。韩愈在这里显然是对士大夫阶层不肯向地位低下的工匠学习的行为感到震惊,认为这种行为不合常理,因此用“其可怪也欤”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再者,从语法结构来看,“其可怪也欤”可以理解为“这(种现象)难道不可怪吗?”这里的“其”作为副词性结构的一部分,与“可怪也欤”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了作者的质疑和批评。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其”在古汉语中有时还可以表示推测或假设,如“其将归乎?”意思是“他将回去吗?”但在“其可怪也欤!”中,并没有这种推测或假设的意味,而是直接表达一种情感上的否定或怀疑。
综上所述,“其可怪也欤!”中的“其”并非单纯的代词,而是起到了语气助词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与批判。通过分析“其”在该句中的具体用法,我们不仅可以更准确地理解韩愈的原意,也能更好地把握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在阅读古文时,遇到类似的“其”字,不应简单地将其视为代词,而应结合上下文进行细致分析,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古人语言的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