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基础概念,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将围绕“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计算方法以及实际意义。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数据对结果的影响,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 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中“权重”的意义及其对结果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引入,如:
> “小明参加了三次数学测验,成绩分别是85分、90分和80分。他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如果这三次考试的难度不同,老师给出不同的分数权重,那么他的最终成绩又会如何变化呢?”
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知讲解(15分钟)
(1)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公式为:
$$
\text{平均数} = \frac{\text{所有数据之和}}{\text{数据的个数}}
$$
例如:某次考试中,五个学生的成绩分别是80、85、90、75、95,则平均分为:
$$
\frac{80 + 85 + 90 + 75 + 95}{5} = \frac{425}{5} = 85
$$
(2)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在某些情况下,不同的数据具有不同的重要性,这时就需要使用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各数据乘以其对应权重后的总和除以权重之和。公式为:
$$
\text{加权平均数} = \frac{\sum (\text{数据} \times \text{权重})}{\sum \text{权重}}
$$
例如:某同学在一次综合测评中,平时成绩占30%,期中占30%,期末占40%。若其平时成绩为88分,期中为92分,期末为85分,则加权平均分为:
$$
\frac{88 \times 0.3 + 92 \times 0.3 + 85 \times 0.4}{0.3 + 0.3 + 0.4} = \frac{26.4 + 27.6 + 34}{1} = 88
$$
3. 巩固练习(15分钟)
设计几道典型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小组讨论。例如:
- 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12人。男生平均身高为165cm,女生平均身高为158cm,求全班的平均身高。
- 某商品在三个不同地区的销售情况如下表所示,求该商品的平均销售额(单位:万元)。
| 地区 | 销售额 | 销售量 |
|------|--------|--------|
| A| 12 | 3|
| B| 15 | 5|
| C| 10 | 2|
(提示:此处可引导学生思考是否需要使用加权平均数)
4.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相关习题。
2. 调查家庭成员的年龄,计算家庭成员的平均年龄和加权平均年龄(按家庭贡献比例设定权重)。
五、板书设计
```
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一、平均数
公式:总和 ÷ 个数
二、加权平均数
公式:(数据 × 权重) 的总和 ÷ 权重总和
三、区别
平均数:每个数据同等重要
加权平均数:不同数据的重要性不同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还能够初步体会到数学在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价值,为后续学习统计与概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