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论弓矢》是一篇短小精悍、寓意深远的历史散文,出自《资治通鉴》。文章通过唐太宗与大臣之间的对话,揭示了“知人善任”和“用人之道”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代帝王在治国理政中的智慧与思考。
一、原文节选:
> 太宗尝谓侍臣曰:“朕自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得一弓,尤善,而自谓更胜于前。左右或言其非,朕不之信。后试之,乃劣于常弓。朕始悟:凡人见事,多自谓己是,而不能自知其非。”
二、翻译:
唐太宗曾经对身边的臣子说:“我从小喜欢弓箭,得到了十几张好弓,自认为已经很好了。最近又得到一张弓,觉得特别好,比以前的更好。身边的人有人说这张弓不好,我不相信。后来试着用了一下,才发现它还不如普通的弓。我才明白:一般人看事情,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却不知道自己有错误。”
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1. 唐太宗为什么一开始不相信别人对新弓的评价?
答:因为唐太宗自认为自己对弓箭很有研究,而且他觉得这张弓比之前的更好,所以不相信别人的意见。
2. 这段话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这段话反映了唐太宗善于反思、虚心接受意见的性格特点。他虽然一开始不信别人,但最终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现出一种谦逊和自省的精神。
3.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答:文章通过唐太宗对弓矢的体验,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容易自以为是,不容易认识自己的不足。因此,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才能不断进步。
4. “凡人见事,多自谓己是,而不能自知其非。”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在看待事情时,常常认为自己是对的,却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四、总结与启示:
《唐太宗论弓矢》虽短,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和决策时,应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盲目自信,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避免犯错,不断成长。同时,也体现了唐太宗作为一位明君的自我反省精神和治国智慧。
结语:
这篇文章不仅是历史文献中的精彩片段,更是现代人学习做人、处事的重要参考。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更在于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认识自己、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