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苏轼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题西林壁》这首诗的大意。
2.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解释,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 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资料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有关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庐山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庐山的不同面貌,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接着引入课题《题西林壁》,解释题目意思,即在西林寺墙壁上题写的诗篇。
二、初读感知
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三、深入探究
1. 解释诗句含义: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赏庐山时看到的不同景象。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庐山都展现出独特的姿态。这不仅是在描述自然景观,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隐喻,提醒我们看待事物要全面,避免片面化。
2. 分析诗歌结构:
全诗共四行,每行五个字,属于五言绝句。首句点明主题,接下来两句具体描写景物,最后一句总结全诗,深化主旨。
3. 探讨诗歌情感: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庐山多姿多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五、总结回顾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及其蕴含的人生智慧。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本诗的理解以及它给你带来的启示。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以上教案为简化版,实际授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环节和时间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