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次讲授莫怀戚先生的散文《散步》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深度和教育意义。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以一家三代人在田野间散步的小事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与责任。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挖掘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通过对“母亲本不愿出来的”这一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年迈体弱,却依然选择陪伴家人散步的无私奉献精神;又如,“我决定委屈儿子”的情节,则体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所肩负的责任感以及对长辈的尊重。
其次,在课堂互动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们结合自身经历分享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故事。这样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让大家意识到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小事其实都充满了爱意。此外,我还设置了小组讨论活动,让同学们围绕“如何处理好个人意愿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展开辩论,以此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于文章深层次含义理解不够透彻,这表明我在前期预习指导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加重视课前准备工作的全面性和针对性,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且能够获得实质性的收获。
总的来说,《散步》这篇课文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社会价值观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肩上的重任,希望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珍惜身边的每一份情感,做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