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宋代文学巨匠,其文采斐然,尤以《前后赤壁赋》闻名于世。《后赤壁赋》作为继《前赤壁赋》之后的姊妹篇,同样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的豁达心境与深邃哲思。
原文如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现代汉语解读: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步行到临皋亭。两位客人跟着我走过黄泥坂。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部脱落,人影映在地上,抬头看见明月,环顾四周感到十分快乐,于是边走边唱着歌互相应答。
不久,我叹息道:“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没有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也很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常人很多,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远呢,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境,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时就担忧百姓,在偏远的地方居住时就担忧君主。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身处荒野,都充满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感到快乐呢?那一定是在天下人都无忧无虑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都安乐之后才去享受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又能和谁一道呢?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虽身处困境,但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并且对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