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下面是一份荣获一等奖的教学设计案例,以琦君的经典散文《桂花雨》为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分析作者通过描写桂花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以及童年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当下、感恩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桂花象征的意义及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抒发自己对于亲情、故乡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同时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桂花在文中具有怎样的特殊意义?它承载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关于桂花盛开景象的短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氛围。
-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见过桂花?你们觉得桂花美吗?为什么?”引出课题《桂花雨》。
2. 初读感知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不熟悉的词语并尝试解决。
- 指名几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效果。
3. 深入探究
- 组织学生围绕“桂花”这一核心意象展开讨论:
- 作者笔下的桂花有哪些特点?
- 桂花与作者之间建立了怎样的联系?
-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填写,归纳总结桂花在不同场景下的象征意义。
4. 情感升华
-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分享自己与某种植物之间的故事或记忆。
- 讨论:“作者为何如此钟爱桂花?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5. 拓展延伸
- 推荐阅读其他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两篇文章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或者短文,描绘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6. 作业布置
-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
- 收集有关桂花的相关诗句,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五、板书设计
桂花雨
| 核心意象 | 特点 | 象征意义 |
|----------|------|----------|
| 桂花 | 香气浓郁、小巧玲珑 | 家乡、童年、亲情 |
这份教学设计以其创新性、实用性和教育价值赢得了广泛好评,成为众多语文教师学习的典范。希望每位老师都能从中汲取灵感,在自己的课堂上创造出更多精彩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