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做人之本,立业之基。《后汉书·独行列传》中的《范式守信》一文,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美德。以下是原文及其注释解析。
原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劭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注释解析:
1. 范式:东汉时期的名士,以重情义、守信用著称。
2. 太学:古代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
3. 汝南: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4. 克期日:约定具体日期。
5. 具以白母:详细告诉母亲。
6. 白:告知。
7. 酝酒:酿酒,准备酒席。
8. 升堂拜饮:登堂入室,一起饮酒。
9. 尽欢而别:愉快地告别。
这个故事讲述了范式与张劭之间的深厚友谊和诚信精神。尽管两人分别两年,相隔千里,但范式依然信守承诺,如期赴约。张劭的母亲起初对此表示怀疑,但在儿子的保证下,仍然准备了酒席等待。最终,范式如约而至,展现了他作为“信士”的高尚品德。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诚信始终是人际交往和社会和谐的基础。正如孔子所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总结:
《范式守信》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珍贵的品质,它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铭记诚信的价值,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一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