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及其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诗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著名的‘五岳’是哪几座山吗?”让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简要介绍五岳的相关知识,然后过渡到今天的课文——杜甫的《望岳》。
(二)初读感知
1. 教师范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精读感悟
1. 分析第一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提问:“岱宗”指什么?这里为什么用“夫如何”这样的疑问句式?
- 讨论:“齐鲁青未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 探讨第二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引导学生思考:“钟”字有何妙处?“割”字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 结合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泰山的雄伟壮观。
3. 品味第三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请学生描述这一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 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两句是如何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4. 总结全诗
- 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大意。
(四)拓展延伸
1. 比较阅读:将《望岳》与其他描写泰山的古诗词进行对比阅读,如李白的《登泰山》等,探讨不同作品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2.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泰山”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个人对泰山的理解和感悟。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望岳》,并默写下来。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杜甫的其他代表作及其人生经历。
四、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颔联)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颈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尾联)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望岳》的核心内容,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