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有许多关于勤奋学习的故事流传至今,其中《任末好学》便是其中之一。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启示。
原文如下: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常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每逢晴日,必读书于树下;遇雨雪,则借光烛火,记录心得。其书满壁,虽贫而志坚,终成大学者。
阅读理解题:
1. 任末是何时开始跟随老师学习的?
A. 十岁 B. 十二岁 C. 十四岁 D. 十六岁
正确答案:C
2. 任末在恶劣天气中是如何坚持学习的?
A. 借助自然光线 B. 使用蜡烛或灯光 C. 放弃学习 D. 寻找更好的学习环境
正确答案:B
3. 下列哪项最能概括任末的精神?
A. 贪图享乐 B. 勤奋刻苦 C. 自暴自弃 D. 怠惰无为
正确答案:B
翻译:
任末十四岁时,背着书箱去拜师求学。他不畏惧艰难险阻,经常说:“一个人如果不学习,怎么能有所成就呢?”每当晴天,他都会在树下读书;遇到下雨下雪时,他就利用烛光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他的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虽然家境贫寒,但他意志坚定,最终成为了一位大学问家。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首先,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只要我们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其次,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古人对于知识的尊重和热爱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希望这篇关于《任末好学》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经典故事,并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